十大正规平台

【榜样篇】思政教师典范王展飞教授
2019-10-15 12:00 信息来源:原创 字体【 大 中 小 】

【榜样篇】思政教师典范王展飞教授

为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倡学习榜样教师暨昆明理工大学王展飞教授。

         一、  王展飞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王展飞同志是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70年初心不改,70载倾情马列”,始终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教;他情怀深广、潜心钻研,视野开阔、勇于创新,始终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真情投入,自觉把学术责任、商人责任、社会责任融为一体,成果丰硕;他严于律已、人格高尚,始终以优良的师德师风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带出了一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王展飞同志是全省思政课教师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云南省理论界的一面旗帜”,先后荣获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云南省教育功勋奖、“云岭楷模”等称号。

        二、学习王展飞同志要做到六个践行
    
   (一)践行“政治要强”标准,当好有坚定信仰的领路之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当好思政课教师的第一标准。思政课教师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履行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领路人的职责使命。

        (二)践行“情怀要深”标准,当好有宽阔胸襟的大爱之师。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始终心系国家、心系民族、心系人民。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真情投入,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执着追求。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 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引领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有用之才。

      (三)践行“思维要新”标准,当好有进取精神的创新之师。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教学,创新教育教学,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践行“视野要广"标准, 当好有广博学识的传道之师。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要结合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170多年中国人民近代斗争史、近10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4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史,帮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五)践行“自律要严”标准,当好有浩然正气的守正之师。思政课教师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严以律已、心存敬畏,把住大节、守住小节,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六)践行“人格要正”标准,当好有高尚品德的魅力之师。思政课教师要有人格魅力,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要有语言魅力,把思政课讲出“信仰的味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70年初心不改70 载倾情马列

一一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王展飞

“我一生最欣慰的有两件事,一是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二是带起了一支中青年骨于教师队伍。”满头银发、91岁高龄的王展飞教授一字一句地对自己70年工作历程进行了这样的概括。
      王展飞被誉为“云南省理论界的一面旗帜”,是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迄今仍然坚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第一线。
      从教70年来,王展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承诺、坚守着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教。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70年来,全身心投入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扶持了一批又一批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成长,他70年磨一剑,引导无数青年学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退休后,仍然“老骥伏枥,志在马列”。这种经历、坚守和奉献是罕见的,他是全省思政课教师的杰出代表,
      他先后荣获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云南省教育功勋奖、“云岭楷模”等称号。

  一、坚守初心, 满腔热情从教70
      1949年,20岁的王展飞考入重庆大学法律系学习,获得了奖学金。本可就此深造的他,却在重庆解放的第二天, 毅然报名走进了十二军军政大学,投身到部队这个火热的大熔炉。 这是一位经历过生活苦难又充满革命热情青年的选择。随即,他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讲堂。
      在部队,工作单位虽然换了好几个,但他一直在宣传 部门搞理论教育。到军事院校工作后,教的是马列主义理论课,先后为数百名部队干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王展飞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一名大学生来到部队从事理论宣传和教育, 王展飞其实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他坦言, 从不懂马克思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怀疑和困惑,有过艰辛的探索和深沉的反思,也并不是一学就懂,一 懂就能践履笃行。后来,他在总结这段经历时说,“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容易的,这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有相当的实践经验,更需要有默默坚守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开始并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并不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王展飞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是与他相濡以沫60余年的老伴刘育英对他的评价。为了搞懂弄通理论宣传和教育上的一个个问题,王展飞夜以继日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深入研读毛泽东哲学著作和军事著作,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同时,他还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参编教材,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

经过不懈努力,王展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功底。他曾被聘为《解放军报》《八一杂志》等报刊的特约作者,他发表在《学习杂志》上的《读“对‘格例则尔曼同志寄来的一封信’的座谈”以后》一文,深入地论述了党的理论教育方针,在理论界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工作出色,成绩温著,他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欢,参加了总参谋部在北京召开的庆功大会,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受到朱德总司令和肖华等部队首长的接见。这一时期,是王展飞理论教育征途上的峥嵘岁月,也是他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

1966年,王展飞转业到地方后,依然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道路,他先后担任过云南工学院、云南业大学社科部主任,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工作。围绕讲好思政课做好思想理论工作,他不断钻研并撰写理论文章先后主编了《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使命》等6部学术著作,发表了《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革观》第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逐步成为“云南省理论界的一面旗帜”。

1999年,70岁的王展飞办理了退休手续。然而,他却退而不休,一刻都不曾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线,仍然坚持每周给学生上不少于8节的课。此外,他还承担着繁重的社会工作。2001年,他被聘任为云南省委宣讲团成员、云南省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作为省委宣讲团的一员,他累计宣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百余场,为全省数万干部群众进行宣讲,得到广大千部群众的好评。直到今天,有的干部回忆当时的宣讲情况说:“王老师讲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深受教育。”

70年来,王展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不懈奋斗。他为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潜心钻研,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在王展飞看来,要当好一名思政课教师是不容易的,必须坚持学习,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他70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研究不断获得提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与时俱进。
        
部队的经历及之后高校教学的积累磨练,为王展飞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他也在 教学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七十年磨一剑”。和许多教师一样,他在从教早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以及没有足够的时间备课,也面临过教学中的“危机”。在部队期间,单位派王展飞去参加中央有关部门在北京组织的党史专题讲座班学习,在张家口与北京之间来回奔波,很是辛苦。听课时,王展飞认真做笔记,回来后再认真复习,还参阅一些资料,接着就给初级班的干部讲课,但是干部们觉得收获不大。他反思说:“我当时既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党史,又无实际体验,历史知识不熟,理论分析也就缺乏功底,一知半解怎么能上好课呢?”
   年轻的王展飞虚心好学,不断积累、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他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这个“心”正是对学生充满爱心、对教学充满责任心。随后,他把备课作为一个关键环节,狠下功夫。每一堂课,他都写出详细的教案,然后关起门来或跑到山坡上面对蓝天绿树反复试讲,思考如何突出重点、掌握节奏、表达感情、把握时间,才开始授课。
正是从那时起,王展飞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每一堂课、每-次宣讲、 每一次发言,他都要做充分准备。“头一天,他就把要讲的内容进行口述,让我记录下来,他就一遍遍地修改、一遍遍在心里过,一遍遍地讲给我听,他差不多是把内容默记下来。”妻子刘育英这样说。近几年,王展飞的视力严重下降,刘育英就成了他的助手。部队期问形成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这一习惯就此伴随了王展飞一生。“别人都评价我的授课不照稿宣读,逻辑严密、语言精练、内容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宝际。其实做到这些。我并没有什么诀窍,我就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王展飞这样说,韩跃红是昆明理工大学原社会科学学院院长,1997年调入学校时,她听过王展飞的一节课观摩课,多年后回忆起来仍印象深刻。她说,那是一节她认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课,从那时起,这-堂课成为了她上好思政课一直追求的标杆。

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王展飞从未止步。2007年,他带领昆明理工大学的部分思政课教师和省内知名专家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课题研究。党的十八大以后,王展飞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几乎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发表的全部文章。那时,他已经患上了严重眼疾,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15的视力,看书写字十分困难。他借助放大镜,并在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派的年轻教师协助下,一如既往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从2014年到2016年,王展飞协助云南省委宣传部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大研究课题,主持完成了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部、学术文集1本。2016年,王展飞应教育部社科司之邀,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撰写学术专著《亲历与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研究》。全书历时两年完成,共48万字,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0年来。王居飞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方乐土,成果丰硕。他主编教材和学术专著16部,发表论文70余篇。

“从青年、中年到老年,我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一往情深,不仅看成是神圣的义务,而且从内心里生发出一种使命感。”

王展飞充满深情地说。如今,年逾90岁的他仍在积极从事项目研究,用实际行动践行“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终身追求。
         三、心系教学,为理论教育无私奉献

从教70年来,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王展飞对学生用心、用情,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45分钟,更体现在他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上世纪80年代,为了上好课,时任云南工学院社科部主任的王展飞主动做起了学生的思想工作。那段时间,他经常到教室、宿舍去和学生谈心,和他们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当前存在的问题,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青年学生的使命等问题,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教材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展飞和昆明工学院的教师,一起联合西南、西北16所高校教师,编写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工科院校第一本哲学教材。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他努力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推进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组编,王展飞担任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高校优秀教材。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制定新的高校思政课方案,启动全国统编高校思政课教材工作,并将这项工作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书面通知参加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定向申报”的省份中没有云南省,后经云南省积极主动争取,获得了参加申报的资格。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领导组织专家参与申报,在全省高校范围内遴选专家形成团队,组成4个课题组分别申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高校思政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其中,由王展飞具体牵头负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题组和由其他专家具体牵头负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题组顺利通过初审。课题组进入择优遴选环节后,为了优化竞标大纲,王展飞建议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调整、充实,又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对竞标大纲讨论修改完善,两个课题最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前一晚,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对课题情况熟稔于心的王展飞却是彻夜未眠,坐在书桌前反复琢磨着第二天的答辩内容。与他一同参与答辩的云南民族大学张建国教授感动地说,王老师对待工作的认真劲头值得我们每-个思政课教师学习。

经中宣部、教育部严格评审,并报中央领导同志审定,云南省王展飞、张建国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题组首席专家之一,郝立新、陈路、李申文3个专家成为课题组成员,起参与中央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工作。当时,这在西部省份仅此一例。

“一个西部省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那么多重点院校中脱颖而出,我们依靠的是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主动争取和组织领导,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打了组合拳。而王老师在这个团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建国说。这之后的近3年,年逾70的王展飞先后28次前往北京参加教材研究和编写。工作十分辛苦,但王展飞从未缺席。
      201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再次组织高校思政课教材修订工作。王展飞由于身体欠佳不能到京参会,但86岁高龄的他仍然对教材修订提交了书面意见,体现出一个“老马列”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四、情怀深广,让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薪火相传

回顾自己从教70年的点滴,王展飞认为以科学的理论培育了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支持帮助了一大批思政课中青年教师,这是他一生中最欣慰的两件事。他始终坚持“一人之力不如群策群力”的观点,这是一种怎样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在他心中,就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能够代代相传。在他的引领下,全省一批批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成长。

1986年,王展飞被选为云南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会长,并担任云南省高校系统、党校系统、社科研究系统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当时,全省高校200多名思政课教师中只有2名教授受此青睐,他是其中之一。王展飞思考, 屈指可数的几个教授如何支撑得起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这座大厦?此时,他已年近花甲,更迫切地想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多做些工作,而当务之急便是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云南省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他通过教学、科研活动锻炼年轻教师,在职称评审方面支持中青年教师和理论工作者。他通过担任主编的刊物关心支持年轻有为的同志,通过教学研究会协助主管部门举办教师培训班以及其他形式的培训,使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1987年云南省全面开始职称评审前,在王展飞等同志的支持下,破格晋升了2名思政课副教授。

王展飞始终将教材建设和课题申报工作,作为带领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契机和平台。他申报下来的课题,都要将学校内外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组织起来一起攻关,课题中的关键问题,带领大家反复讨论研究,直到统一思想后才动笔撰稿,分解到各小组的工作,形成文字后,王展飞还要逐字逐句的修改。张建国、韩跃红不约而同地说,这样做出的课题质量高,有创新点,到了撰稿阶段难度已经不大,参加课题的同志也收获很大。

中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学术瓶颈期,王展飞从课题申报、方案修改,到论文撰写都给予悉心指导。昆明理工大学的韩跃红、张云莲在王展飞的帮助下,跨越了学术瓶颈期,快速成长。韩跃红说,在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得到王老师的无私帮助,很感动,很温暖。云南省高校的一些中青年思政课教师都曾得到过王展飞这样的帮助。

  与王展飞有近半个世纪交往的陈国新教授说,王老师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考虑的不仅仅是昆明理工大学-所高校事,而是全省高校一盘棋的事。王展飞以他人格的魅力凝聚起关心、支持思政课教师的共识,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已有近20名教授。

2009年,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省哲学学会、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王展飞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60年学术座谈会。在座谈会上,王展飞深情地说:“有人说我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我自己看来却是“老骥伏枥,志在马列”。“热爱生活,热爱马列”是王展飞常常说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是他真心的表白和真情的流露。在党的培养、锻炼下,王展飞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并用一生去学习、研究、实践。

        目前91岁高龄的王展飞还在思考撰写个人专著《哲学之路》。他说,一生个人专著不多,但想写这本书,以此记录下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Copyright © 202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滇公网安备53012202530146号
技术支持: